近日,档案馆对建校初期的三位学生、后毕业留校的教工高承津、白宗方和纪奎江开展了采访。
高承津老师是沈阳橡胶工业学校迁至青岛后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之一,后留校在教务、保卫、纪监监察、科技服务等多岗位做出了突出业绩。他对学校刚迁至青岛的情景印象深刻。他回忆道,选在李村河旁盐滩上的新校址非常荒凉简陋,为了建设新校区,师生员工整个暑假都留在学校,一起拉土修马路、种树木。迁校后的第一个中秋节,学校给每位师生发了一个苹果、一块月饼、一捧大枣,大家感到非常暖心和感激,对学校发展前景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十足的干劲。
白宗方老师是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招收的第一批学生,16岁入学,学习橡胶工艺专业,留校时仅19岁,一直在教学科研一线。他回忆起朝鲜战争打响后的学习生活经历。当时沈阳不太安全,学校主要负责人刘振堂老师带着师生转移到吉林。一路上,作为秘书,白老师保护着学校唯一一台手推油印机。等到了目的地,自己的铺盖行李找不到了,但是油印机丝毫无损。白老师圆满完成了任务,至今仍感到很自豪。
纪奎江老师是我校橡胶工程本科专业创始人之一,1956年毕业于沈阳橡胶工业学校并留校任教,之后历任橡胶工程系主任、橡胶工程学院院长等职。纪老师提到,他做学生时学校管理非常严格,无论严寒酷暑,早晨一律5点起床上早操,早自习后排着队去吃饭。到青岛后,虽然条件艰苦,但同学们学习非常勤奋。教室不足,学生们就到“青岛纺织俱乐部”上晚自习或者站在路灯下学。同学们普遍思想觉悟较高,能吃苦、讲奉献,毕业后大多数学生都成长为单位的领导和骨干。
三位老教师都已是耄耋高龄,但对学校建校初期的发展历程都记忆犹新,同时也讲述了很多学校发展各阶段的经历和故事。他们提到,科大的昨天命运多舛步履维艰,但正是一代又一代科大人发奋图强、艰苦奋斗,才迎来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今天,期盼着科大师生能继续发扬科大精神和橡胶品格,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。讲述过程中体现的赤诚之心和家国情怀让人深受感染和振奋。本次采访也是学校“挖掘红色资源 传承科大记忆”口述历史项目的持续推进。三位老教师还向档案馆捐赠了早期的工作照片、荣誉证书等10余件资料,为我校在沈办学、迁校来青时期的校史文化资源库又增添了珍贵的史料。
校史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溯源。多年来,学校一直注重校史文化的挖掘和弘扬。档案馆、校史馆肩负着记录科大历史、讲好科大故事、传承科大文化、弘扬科大精神的重任,需要更多史料来支撑。为此,档案馆诚邀了解学校历史的社会各界人士,向学校讲述和捐赠与学校历史发展相关的各类资料。